如今,随便一个厕纸都能在《电锯人》头上拉屎

2023/02/117823 浏览综合
TapTap
文丨菜包 审核丨千里
排版丨鹿九
就在一星期前,我们的动画区魔怔老朋友山本宽先生,发了一条很有意思的推:
TapTap
“看到《电锯人》碟片销量后,我一整天都在想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
是的,连互联网巨魔山本宽都震撼不已——
《电锯人》动画碟片第一卷,首周销量,1735
碟片销量1735,是高了还是低了?这个数字又说明了什么呢?
首先咱们简单解释一下,我们一般说的“碟片”销量,泛指收录了动画本篇影像的蓝光碟+DVD的销量总和。具体各类碟片销量的计算公式,各位可以参考参考名作之壁吧的科普。
TapTap
(名作之壁,永远跨不过去的一座大山)
一般来说,一部TV动画会在播放后三四个月左右逐步发售BD,而剧场版动画则会视票房具体情况,在上映半年甚至一年多之后才会选择发售BD。这也是我们国内观众要等日本院线上映过了半年多才能在网上找到许多日本动画电影资源的理由。
日本动画发展的这几十年来,如果我们要想知道一部动画最直观的“战斗力”如何,一般看的就是它的碟片销量——某种意义上,这种评价方式和我们会依据“票房”来参考一部电影的战斗力挺类似的。
TapTap
(当然,票房的对影片好坏的参考价值也
越来越有限,这一点和和BD销量一样)
不过相较于电影票,碟片售价较昂贵,通常价格会在数千日元到一万余日元左右。而冠有“限定生产”“初回限定”等名号的BD通常会内封一些稀有的特典周边,价格甚至会达到两三万甚至更高。
所以从经济角度来考虑,身在日本动画市场还会选择购买BD的消费者,一般都是这部作品的死忠粉丝,或者是对其中附赠品感兴趣的观众。
TapTap
(《电锯人》BD第一卷,价格在7000日元左右,
内容基本只有碟片和几张booklet)
而经过几十年的沉淀,BD销量数字已经形成了一种评判惯例。我们逐渐见证了诸如“名作之壁”“大暴死”之类的经验主义衡量标准的诞生。
像下面这张图,就是这十年来动画圈子认知度较广的一种“BD数据参考依据”。
TapTap
而《电锯人》这1735,仅仅约超过暴死线一点点。这是一个怎么看都和《电锯人》不相称的极为悲惨的数字。
再而且,我们并不能用看待普通动画的眼光来看待《电锯人》。因为如果你有关注去年《电锯人》动画的宣发阵仗的话,你就会明白:《电锯人》很可能是近十几年来,在包装和噱头的打造上耗资最富裕、风格最猛烈的动画。
TapTap
它ED画面每集一换,每一首曲子都请到了包括米津玄师、真夜中、凛时雨、aimer等等当今市场上最受欢迎的音乐人与音乐团体演唱。它在新宿街头大放3D广告,在涉谷坐享大地段巨幅广告,东京电视台投入重金为其宣传造势,除了霸权社的《间谍过家家》,没有什么动画在开播前就能获得如此夸张的宣传待遇。
TapTap
TapTap
而开播后,先甭管观感如何,至少片子那一眼就能看出富得流油的制作质量是实打实的。
正因《电锯人》如此史无前例,如此众望所归——如今它这1735的初动销量才更显得不可思议。
为什么偏偏是《电锯人》?而不是其他几部和《电锯人》定位类似的动画?
TapTap
前一段时间,咱们流行“现充动画”这种说法,指的那些面向并非二次元爱好者的“现充”路人观众的、以扩大受众圈层的方针来制作的动画,代表作有《间谍过家家》《咒术回战》《国王排名》《鬼灭之刃》《东京复仇者》等等,当然我们的《电锯人》也赫然在列。
霸权社的《间谍过家家》和《国王排名》取得的成功毋庸置疑,板上钉钉,我那些从来不看动画的朋友都或多或少听过看过这几部作品。但在ACG圈子里,这些作品名声却似乎好得并没有那么纯粹。
TapTap
归根结底,这些“现充”动画不受圈内待见的原因,大多是出于一种对“作品为了迎合更广受众而克制了许多比较‘anime’的演出方式”这种现象的抵触。无论是《间谍过家家》还是如今的《电锯人》,都在“真实感”这三个血淋淋大字的演出风格上饱受无数争议。真实感的演出也许会比天马行空的内行动画演出风格更容易吸引圈外大众,却似乎也更抛弃了天然喜欢动画与生俱来的、二次元cult气质的死忠观众。
那么,这些现充动画的初动表现又如何呢?
以下数据均为网上可查询到的TV动画初动销量,咱们列出来,便于和《电锯人》的情况进行一个控制变量对比。
《电锯人》1735
《国王排名》963
《间谍过家家》8085
《咒术回战》22701
《鬼灭之刃》11594
《东京复仇者》2942
这些“现充”动画的销量,虽然也有上两万的,但总体来说,似乎数字好像没有我们预想的高得那么夸张?
让我们再加上几部同一时期相对比较圈内的动画的初动销量,提供一些对比参考:
《莉可丽丝》23383
《无职转生》4385
《夏日重现》730
《孤独摇滚》16793
《欢迎来到实力至上主义教室 第二季》18256
结果比较有趣,尽管乍看之下咱们似乎并不太好看出两类动画的销量存在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似乎都有高有低——但只要对这些动画的受众和BD内容有所了解,就能清楚这份销量单所昭示的情况了——而这也是我们解答《电锯人》为何销量不甚理想的关键所在。
TapTap
(孤独摇滚第三卷BD封面)
首先,这要回到另一个老生常谈问题上来:
观众为什么要买BD?
早前,BD的实用性可能是观众购买BD的最大理由。当年互联网尚不发达,日本又是一个在各种奇怪方面遵循古板又传统规矩的国家,他们许多电脑还装着windows98,至今仍有不少阿宅采用录像的方式看动画——总之在那个年代,大家买BD就是用来看动画的。也许是错过了播放时间,也许是想要反复鉴赏,也许是期待去除了圣光的版本,反正就是实用,眼睛实用,下面也实用。这个年代,BD收入确实占据了动画总收入的相当一部分比例。“买BD”就是支持动画制作组最有力的方式。
TapTap
(就是挺好奇多啦A梦的BD会不会也修正圣光)
而时过境迁,到了近五六年,动画的盈利方式已变得复杂多元化且成熟。向海外售卖线上播映权,周边产品连带宣传,不同的广告花式联动,配合游戏手游等庞大规模的二次元文化崛起,玩具,模型,潮玩,卡牌等等……
与这些相比,BD所提供的那点蝇头小利已经完全不够看了。这时候,观众买BD已经不再出于实用主义,而更倾向于收藏价值。像“BD会修复TV时的作画崩坏”这些购买理由,已经是核心粉中的核心作画豚才会介意的细中细了。
TapTap
(《阳炎》,动画史上最夸张的BD修复事件之一)
某种意义上,BD变成了一种带有奢侈品属性的商品。
当然,为了响应当今收藏为主的BD风气,如今动画方做BD也不仅仅只是卖碟了。不少BD除了动画本体之外,都有内封各种花里胡哨的限定周边,而对现代的阿宅来说,很可能这些周边会比碟片本身更具有吸引力。
举一个相当具有参考价值的例子,你看上面榜单里有一个相对比较突兀的作品出现了,那就是《欢迎来到实力至上主义教室 第二季》。
TapTap
这部动画说实话制作质量就算恭维也好不到哪里去,也就最后一集打拳击惊艳了一把。那从头到尾得拿放大镜来找亮点的平庸轻改动画,为什么却能获得如此夸张的一万八的好销量?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BD里附赠限定小说。就上图右上角那一本。
TapTap
这个BD,把描绘了堪称全系列最重要的主线剧情的“第0卷”小说,塞进了BD里捆绑销售。大家都是《实教》IP的核心粉丝,买你的BD纯粹是为了看这本书,而不是贪图你动画……
而以前这种情况大把。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CY旗下的各种动画BD,《碧蓝幻想》《公主连接》或者《赛马娘》也次次都必定销量夸张至极。但是,作品优秀不优秀是一回事,你很难区分这些销量究竟是源自于消费者对动画优秀的买账,还是因为BD里附带了超多划算的手游的氪金道具呢……
TapTap
(当年第一季《PCR》销量亮眼无比,
谁能想到第二季……呢?)
同样,以前不少卖肉动画还会讲究在BD里驱除圣光的传统,只要买BD你就能看到乳首解禁!但现在,随着《棍勇》等等一系列AT-X作品的膨胀,观众也似乎越来越没啥必要非得等到用BD去满足欲望了。电视版本似乎已经足够实用了。
TapTap
所以,这类作品因为BD的定位就不同,那更没办法和普通动画的BD做横向比较了,也得“论外”。但是,当今市场,这种“论外”的花活BD越来越多。连参考系本身都有点不够严谨了,建立在这种参考系下的销量对比能体现的信息价值更有限。
总结一下,在互联网尚不发达的年代,观众买BD更多是处于实用性的考虑。而时过境迁,如今观众买BD很可能更多是为了收藏性考虑,或BD附赠的限定周边。
TapTap
(《水星的魔女》第一卷特装限定版价格近一万日元,
附带早期预约A3海报和其他周边)
那么聊完买BD的理由,我们又该思考了:到底是谁会买BD?
前面我们也提到过,BD并不是像电影票一样的廉价商品,而是一卷动辄高达上万日元的相对昂贵的玩意。“购买BD”这样的行为与其说是一种商业行为,可能更像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习俗”,是几十年来日本宅文化圈传承下来的一种表达对动画制作组支持的方式和习惯。
这种习惯,伴随着一定独属于小众宅文化圈精神内核与浪漫。
对于许多非二次元圈外受众而言,可能是真不太好理解为何要花重金购买一堆堆碟片的,存下来去唱K不好吗?去吃拉面不好吗?和男女朋友开love hotel不好吗?买衣服鞋子化妆品套套不好吗?毕竟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想看啥动画你直接上网看就行了,动画有意思大不了买原作漫画来看看,为啥非得去买那些又贵又没用的碟?
而刚才我们提到的那些“现充动画”,它们试图去吸引的那些新受众,大多数就是这些“不太能理解为何要买BD”的、没有被可恶的宅文化给侵犯过脑髓的正常的圈外人。
TapTap
这下事情就明朗了。时代变了,阿宅大人。
以前,BD销量的含义可能类似于票房之于电影,是最能直观展现一部片的战斗力的综合数据表现。
而令和前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动画盈利模式的更迭,BD本身所附带的价值与含义已经逐渐显得膨胀、扭曲、臃肿而模糊。它是爱的打包,也是众筹大礼包。
在跨越了数个时代却依旧没能跟上技术发展的阿宅精神浪漫习俗传承的风气之下,白纸黑字的BD销量背后,是新旧动画受众的冲突,是日本动画行业在不断探寻不同盈利模式道路上被抛弃的时代印证。
TapTap
(此前日本影碟市场已经连续下降七年,
但在2021年受《鬼灭无限列车》影响实现逆转)
如你所见,BD销量作为“动画战斗力”的参考意义,已经随着市场的更迭而越来越模糊了。
因此,在刨去一切王之力,买碟送书送周边等商法之后,如今的BD销量和评价,比起当做什么“动画战力榜”的参考依据,可能更适合当做用来衡量这样一个概念的指标:
“这部动画,有没有让这个IP的核心粉丝感到满意。”
比如,我们可以翻看一下《电锯人》BD第一卷的亚马逊商品评论页面。你会发现,足足有一半的评论给了1星。
TapTap
为啥这么多日本人只给低星呢?
理由大概和你想的一样:
他们痛恨中山龙的垃圾改编,毁了IP粉丝的期待。
TapTap
他们觉得,这动画简直彻底和原作想表达的氛围与情感背道而驰,这动画是一个“仅仅只有作画品质很高”的动画,基于这点,给两星。
TapTap
他们觉得,这部动画简直是监督中山龙的“私物化”。因为有剧透就不截全了,1星。
TapTap
他们觉得,这是一部“导演为了炫耀本事而非基于对作品的喜爱”做出来的动画。
是的,看看这些评论就能了解:一言蔽之《电锯人》的动画几乎没有让IP的核心粉丝满意。而在当今这个互联网时代仍然愿意购买动画BD的,往往就是一部IP的最核心的粉丝。这些粉丝都没几个买账的,买完了还骂。这些都是我们二次元圈子里对电锯人反复探讨批评过无数次的观点了,于是想当然,它1735的销量也不奇怪了。
TapTap
这也能解释前面提到的几部现充动画BD销量为何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而许多看起来很宅的动画为什么BD销量也没比现充动画低多少。
一部IP的核心粉丝本就有着不同的基数,有的作品可能原先就比较小众,那就算动画化出BD,销量也很难突破粉丝绝对数量的瓶颈。但是,有些IP本身就有庞大的粉丝,那动画就算做得再烂,也会有庞大的核心粉丝数量撑起BD销量。
其中,偶尔有时候会几个漂亮的人设和几个出彩的出圈小分镜就能成为一群粉丝为爱买单的理由,你看看原创动画《莉可丽丝》的销量。
TapTap
(虽然但是,它BD每一卷的封面都真的画得太好看了)
TapTap
(而且蒜就在今天宣布续作续作制作决定,
属于标准践行了续作线的原创动画)
在这摊魔幻熔炉中,一部作品客观上是否成功,早已经和BD销量没有多大关系了。
最后咱们再回头来看看动画圈人见人爱的天才监督山本宽吧。如今,他依旧在推上每日高强度对动画业界指点江山,蹭着小道消息四处喷播唾沫的这股样子,似乎充满了老胡味。
事到如今,他仍然对于九年前自己手下的偶像动画《Wake up, Girls!》的评论耿耿于怀,和网友天天对线,发表自己对于“御宅族”高深的理解。
TapTap
(宽说自己的《分形世界》阿宅看不懂,那就做了个阿宅也看得懂的《WUG》,结果有人说怪不得《WUG》就有露骨的胖次分镜,于是又被宽骂道你这脑浆容量4KB的SB(笑)!)
网上不少人把电锯人的监督中山龙称作“二代山本宽”,他则是继续嘲讽这些骂他的网友脑容量4KB,而且每天都在计算自己被黑子黑的次数。
TapTap
TapTap
(被黑子黑了就来一条)
即使过去了这么多年,就算出现了中山龙这么一个崭新的“历史罪人”,大家首先也都是把它和山本宽联系在一起。如今,多么出格的监督在大家的印象里都只不过是复制版山本宽。可想而知,我们宽哥不仅成为了计量单位,也将永远对日本动画业界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中山龙被骂,最终受伤的却又是宽哥。谢谢你,山本宽。
TapTap
TapTap
你在steam评论区发的骚图怎么都糊了
TapTap
这次,NTR真的狠狠干碎了纯爱党的狗头?
也欢迎大佬找姬投稿哦~ 投稿邮箱:crsq477@163.com
TapTap
点击这里,给我好看
TapTap
147
45
32